2015年10月7日 星期三

被剝掉的,不只是襪子

◎黃莉雯(人本教育基金會南部聯合辦公室秘書)

在懷胎時,爸媽每天心心念念地祈禱,最希望的就是孩子平安出生,但這份單純的祝福卻很容易被遺忘。在孩子出生後開始了各式各樣的要求,有時,為了迎合家長的期待,或為了某種「與眾不同的格調感」,學校會立訂出某些規定,然而,教育,就在這些規定中被磨損掉了。


事情發生在屏東市區,剛開學的前幾天,學校門口聚集了一群學生及主任,學生愁眉苦臉,行政人員面無表情,一個個大大的垃圾袋,裡頭裝著上百雙沒收來的襪子,層層疊疊堆在一起。實在很難想像,在解嚴二十六年後,居然還有學校用這樣的手法管控學生的服儀。這件事登上了新聞版面,因為學生、家長、媒體都覺得怪怪的,怪的是那莫名被剝奪貼身物品的羞恥感。

但我們總覺得,學校這樣的作法,還有更可議的地方。

校長在新聞訪談中承認了學校的做法粗糙,但還是堅持這樣的規定不會改變。我們很想知道校長這樣的堅持是由何而來,所以打了通電話給學校。
我直接問:「學校對於襪子的規定是如何?」
校長回應:「就是以看得到襪子為標準,出發點是『端莊』,是衛生的問題。因為健康中心統計學生容易受傷的部分都是腳踝,所以我們才作這樣的規定。」(但新聞中提到,學生襪子太長的也會被沒收)
「可是沒收後,一整天都沒穿襪子,不是更不端莊、更沒衛生、又更危險嗎?」
校長趕緊又補充:「我們也覺得以團體生活來講,紀律的部分很重要,以後去上班,公司規定要穿什麼制服,難道可以說不要?難道為了服裝不去上班?不可能嘛!還是要服從團體紀律。如果八○%願意這樣做,那我們也只能尊重那二○%的人。」
「如果你們是考慮到紀律,有沒有想過用溝通的方式,讓他們接受?」
校長很冷淡的說:「妳一直尊重孩子,在現階段整個社會風氣中,他們到底有沒有辦法達到我們所要的?」
「那你們是不是該加強宣導,是為健康考量這樣規定,會比強調紀律來的有效?」
此時,校長終於多說了一些:「這件事可以從很多角度去想,比如說很多上流社會的人的穿鞋子是怎麼樣的,那我們是為了訓練你們變成上流社會的,讓你可以適應你長大之後的穿法,我就是很注重端莊啦!這是我的想法。當然這沒有所謂的對與錯,而是觀念的問題,我都會跟學生說,今天你是學生,就要有學生的氣質,這樣氣質培養下來,長大之後穩定下來,會對自己比較好,我都這樣宣導。」

聽到這裡,我心中沉澱出了一些想法…

在生命開始之初,我們都期待看到一個全然自在的孩子,但從什麼時候開始,卻想把他們變成相同的樣子。

我們都明白,「秩序」在一個團體中是必須存在的,但大自然的秩序是多元的,這當中的無限可能,更是需要被呵護、醞釀的。為了衛生、為了安全,所以訂定了這些規定,但如果孩子真的穿了過長或過短的襪子,真的茲事體大到要用這麼強烈的手段去禁止嗎?甚至,真的需要禁止嗎?說到底,不正是因為害怕青少年展現自己,而因此失去了在現今保守制度下嶄露頭角的機會,來自師長內心深層的期盼、擔心和好意,卻形成了隱約的桎梏,限制了孩子自我決定和負責的勇氣,也限制了整個社會尊重、孕育多元的可能性。

電話的最後,我很好奇的問校長:
「那些被沒收的襪子怎麼處理?」
「我有請學生回來拿他們的襪子啊,但他們都不願意,因為他們不願意不符合老師期待的東西又再次出現!
我升旗的時候跟學生講:我們的方式比較衝動,比較不對,沒有尊重到你們,以後我們會用不同的方式去處理,但我堅持我的理念,這樣做對你們是有幫助的,只是方式不對,比較衝動,所以我們願意認錯,去改正,我有買東西送他們表達歉意。」
「那,教育處指示的要買新襪子歸還學生呢?」
「被沒收的人來登記,我們就買新的還他啊。」

要求被不當對待的人去登記,才能獲得補償,這樣的想法和做法,背後價值觀是混淆的︱如果一個具備教育專業及實施教育的機關,對於尚未建構人我意識、和自身價值感的孩子,是以隨意剝奪財產,再以上對下的給予來當做彌補,這並不僅僅是校方所說的做法粗糙而已。

我們期盼,孩子們能擁有自我決定的能力,因此我們所鋪陳的道路,都應能讓孩子走向更完整的自己,那是自在與自信,那才是具備勇氣而高貴的生命。

(本文刊登於人本教育札記310期)